必一运动·(B-sports)官方网站-必一认证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-必一运动官方网站

新闻资讯
质量为本、客户为根、勇于拼搏、务实创新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

日期:2025-04-29 浏览: 

  在本田的研发实验室里,工程师们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平衡:把沉浸式AI运动座舱留给主驾的同时,为副驾打造更惬意舒适的移动出行空间——这是2025上海车展上亮相的烨品牌第二弹车型GT给出的答卷:一台GT,对于主驾与副驾竟然可以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。

  2024年,Honda以中国消费者需求为核心,带着由Honda中国年轻研发团队自主设计的全新纯电动品牌“烨”拥抱市场。作为烨品牌的第二弹旗舰车型,“GT”车型采用本田和Momenta联合研发的量产辅助驾驶技术、接入DeepSeek的AI大模型技术。在未来的第三弹车型上,还将搭载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本田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和CTB电池一体化技术……携手国内优秀合作伙伴,本田将本土化革新和中国速度的优势一点点织入Honda的驾控基因中。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1)

  2025年4月23日,烨品牌第二弹车型GT于上海车展上完成全球首秀,这或许是一场蛰伏已久的亮相。想要破除“价格内卷”的车市困境,就要重新找一条向上之路。现场,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本部长、本田技研工业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、本田技研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雅行先生,与本田技研工业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、本田技研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宫原哲也先生,就Honda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进行分享。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2)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3)

  在五十岚雅行先生和宫原哲也先生的对话中,我们或许能重新触摸到这家传统巨头车企的电动化温度。

  必一运动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4)

  提起本田的油车,大多数用户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驾驶的极致热血与乐趣。而在转型造电车这件事上,Honda如何能在保留极致架控的特色之余,又能满足国人用车的多元化需求?

  发布会上播放的F1赛车手驾驶GT的短片,无疑是GT拥有媲美Honda F1赛车的操控性和优越性能的最好力证。据悉,GT的主驾采用以驾驶者为中心的AI沉浸式运动座舱,通过浓厚运动氛围的营造,激发驾驶激情,让驾驶者尽享操控乐趣。“在保障安全驾驶的同时享受驾驶乐趣”,是宫原哲也对于GT性能的高度总结。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5)

  “除了驾驶员能感受到驾驶乐趣,我们也充分考虑了为副驾乘员打造舒享空间。”宫原哲也表示,GT将Honda传承至今的造车经验和运动基因,与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,为了兼顾“驾驶乐趣”与“舒享体验“,在副驾驶位打造了惬意舒享移动时光的款待空间,当驾驶者沉浸在弯道操控的快感中时,副驾乘客正通过光场屏的环绕声场和定制香氛,体验一场尽享款待的出行。

  主驾与副驾的AB面设计,或许揭示了GT的本质——它不试图颠覆本田的驾驶基因,而是用智能化重新定义“乐趣”的边界。当中国电动车市场陷入同质化设计,这种对用户多元化需求的细微体察,反而成了一剂清醒的解药。

  “选择合作供应商的原则,更多是运用供应商的优势。”五十岚雅行如是说,“只有强强联合,才能打造出具有本田独有价值和意义的产品。“

  因此,造电车,造更懂中国市场的电车,本田选择先和中国本土优秀企业做朋友。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6)

  当本田拿到电车的新剧本,决定将联合Momenta共同研发全场景量产辅助驾驶功能、接入DeepSeek的AI大模型技术,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电池技术等等举措,全部将用来加速本田的电动化战略转型。这家向来以“技术闭环”著称的品牌,正在开创智电游戏新规则。

  作为实现该目标的第一步,Honda与全球领先的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的战略合作率先破局。双方共同研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,打造覆盖高速/城区领航辅助驾驶、自动泊车辅助、记忆泊车领航辅助等全场景量产辅助驾驶功能,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在中国的规模化落地应用。

  在AI交互层面,DeepSeek的AI大模型技术将接入烨品牌相关车型,通过为用户打造更为自然的语音交互体验,创造更加舒适的智享空间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项功能也将在Honda烨品牌第一弹车型东风Honda S7与广汽Honda P7上通过OTA升级实现更新。

  另外在电动化领域,Honda将进一步深化与宁德时代的合作,双方将共同推进开发Honda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和CTB电池一体化技术,实现纯电动车性能的大幅提升,创造出新的价值。本次合作技术将在Honda烨品牌第三弹车型上搭载应用,重构纯电出行能效标准。

  对于Honda而言,强强联合的终点,不是“技术博览会”,而是能在联盟之余,依然能让用户说出“这车很本田”。

  关于电动化,Honda的命运齿轮早在2024年开始转动。诚如五十岚雅行所言,关于2024年,Honda的关键词是“过渡期”。“过去的一年对于本田来说是比较严峻的一年,现在我们正处于过渡期。”尽管正在快速向新能源转型,但燃油车车型占比较大的实际情况,仍让Honda处于电动化战略转型的进程中。“要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,必须快速提供用户期待的产品。” 市场给Honda的严峻性和紧迫感,在烨品牌第二弹车型GT上展现的淋漓尽致:把沉浸式AI运动座舱留给主驾的同时,为副驾打造更惬意舒适的移动出行空间。这不是Honda对于极致驾驶的妥协,而是“以人为本”的用户思维导向变革。

当本田初心拥抱中国速度这次还够本田吗?(图7)

  我们关注到,在谈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话题时,宫原哲也用了三次“煞费苦心”。当行业陷入智驾无上限的内卷时,本田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:通过电池内外部结构、四周防护结构、电池搭载位置的优化,通过车身结构的强度调整和吸收碰撞能量的设计,通过11处安全气囊的实际应用,Honda试图将安全从配置参数转化为一种肌肉记忆般的体验信任。

  “我们用心地去保护用户的安全,真正做可以保障用户安心驾驶和乘坐的车型。”这句话,或许揭示了本田的真正王牌——当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行业通货,Honda仍在践行一个答案:那些关于操控本质的极致坚持,能否在电动化时代,成为用户的另一种“安全气囊”?

  必一运动

  当全球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浪潮中经历价值重构,GT的亮相无疑为传统巨头的转型提供了一种范式样本——Honda没有丢掉引以为傲的驾控基因,而是用中国本土的智能科技为它插上翅膀,将七十年造车底蕴与中国创新势能熔铸成新的智电时代杀手锏。Honda没有盲从市场,没有为流量丢掉灵魂,我们很乐意见到这种清醒的转型。

  如今,「本田初心」与「中国速度」的共振,正让这个曾以发动机征服赛道的品牌,在智电时代续写驾控传说。而中国消费者的一句“这很本田”,便是对这场“技术双向奔赴”最真诚的致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