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会展经济加速重构的当下,中国作为全球MICE(商务会奖旅游)市场的核心增长极与新加坡的战略联动愈发紧密。在新加坡“旅游业2040”战略中,MICE产业的三倍增长目标不仅锚定自身枢纽优势,更深度呼应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与商务活动国际化需求。这一战略布局以新中两国经贸往来为基底:依托中新建交35周年,互免签证政策红利及2024年超300万中国旅客的流量基础,新加坡正将自身打造成连接中国与亚太市场的会展价值枢纽,通过双向赋能模式构建集产业对接、创新协同、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商旅生态系统。
在新加坡旅游局发布的“旅游业2040”战略框架中,MICE产业被确立为驱动文旅经济结构性增长的关键支点。根据规划,新加坡将通过三大实施支柱推进战略落地:在需求端聚焦高增长领域市场培育,供给端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,产业端推动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转型。数据显示,MICE旅客人均消费额达普通游客的1.7-2倍,而新加坡设定“2040年MICE旅游收入较当前增长三倍”的量化目标,正依托亚太商业枢纽区位,在全球会展经济格局重构期的战略布局。通过整合会展产业链资源,新加坡正将MICE活动与产业对接、创新孵化形成协同效应,逐步建立以商务活动为核心的文旅经济价值体系。
“这一目标的设定,本质上是新加坡城市发展愿景的延伸。”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执行署长潘政志指出,新加坡致力于成为“世界级目的地、活力家园、全球创新之都”,MICE产业正是串联这三大愿景的核心纽带。他进一步解释,“通过举办高规格的国际会议、行业论坛和展览,我们不仅能吸引全球商业领袖和专业人才,更能深化与科技、可持续发展、医疗保健等战略领域的产业联动,形成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。”
为将愿景转化为现实,新加坡正从空间布局、设施升级、服务创新三个维度展开立体化战略部署。在空间规划上,市中心新MICE中心的开发计划将整合现有交通枢纽(如滨海湾区域)与会展设施,连接滨海湾花园、乌节路等标志性景点与热门区域,形成“1小时商务生活圈”,满足“Bleisure”(商务休闲)客群的复合需求。此外,新加坡超7.3万间多元化酒店客房,结合今年开放的万态亚洲雨林探险园等新景点,迪士尼邮轮的引入以及樟宜机场第五航站楼的规划布局,共同构建了商务与休闲深度融合的体验。据新加坡旅游局数据,新加坡酒店客房总数达7.3万间,适配MICE客群长周期停留需求。“年轻商务客群尤其喜欢滨海湾花园、创意艺术中心Gateway Theatre等非常规场地的景点+MICE活动模式。”潘政志分析道,“这些场景不仅满足他们对新鲜体验的追求,更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形成打卡-分享-引流的传播效应,为商务活动带来额外的品牌曝光。”
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是另一大重点。事实上,新加坡持续打造具有品牌吸引力的景点矩阵:今年7月焕新开放的新加坡海洋生态馆,2027年即将亮相的保时捷体验中心和全新科学中心,以及正在推进的滨海湾金沙第二阶段升级项目,均为商务活动提供了特色的配套场景。酒店业则通过多元化布局满足细分需求,新加坡馨乐庭科学园公寓酒店、万态雨林悦榕庄等新开业项目,与即将登场的Mama Shelter精品酒店形成梯度供给,覆盖高端会议、奖励旅游到中小型论坛的不同客群。
在服务创新层面,新加坡依托全球顶尖的交通网络构建“无缝连接”体验。据悉,樟宜机场第五航站楼已于2025年动工,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国际中转效率,配合“过境旅客体验提升计划,通过商业联动和城市短途游吸引更多商务客停留。潘政志特别指出,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“智荟新加坡”(Meet SG)微信小程序,已成为会展组织者的重要工具:这个数字化平台提供从场地预订、行程规划到实时资讯的一站式服务,尤其适合中国企业的跨境活动策划,展现了我们对本地化服务的理解。”
2025年,正值中新建交35周年之际,新加坡通过“双向赋能”策略深化中国MICE市场布局。一方面凭借区位联通性、产业创新性、设施可持续性三大核心优势及稳定制度环境,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会展场地、技术支持、绿色认证等系统性服务;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市场的商务活动需求,持续巩固亚太地区会展枢纽地位。中国市场是新加坡最大的客源地,随着2025年“第二届出海全球峰会”等大型活动的落地,进一步强化其链接中外产业资源的平台功能,形成区域会展经济生态的双向促进。
作为连接全球与亚洲的重要商业枢纽,新加坡MICE业务的优势在于联通性凭借亚太地区门户地位,2024年吸引超过300万中国旅客,互免签证政策进一步提升商务出行便利度。“70%的华人人口构成形成天然华语文化基础,本地业者可精准理解中国客户需求。”潘政志指出,“加上互免签证政策的推动,我们通过新加坡会展旅游优势计划(SMAP)惠聚狮城全球计划(INSPIRE Global)等政策,吸引了第二届出海全球峰会国际产业合作大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在2025年落地,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全球最佳会展城市的地位。”
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新MICE中心的规划意味着活动组织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将大幅降低。潘政志解读道,“通过整合市区会展场所、交通设施与景点,我们旨在构建会展-交通-服务一体化生态,配合1小时商务生活圈,参会者能在商务会议与休闲体验之间无缝切换,这正是Bleisure客群最看重的核心价值。”他同时提到,新加坡对引入中国特色商业元素持开放态度,本地MICE产业已积累丰富经验,能为中国企业的盛大开幕活动、文化主题展览等提供定制化支持。
创新性是新加坡区别于其他会展城市的核心标识。作为全球创新指数常年位居前列的经济体,新加坡汇聚了生物医药、绿色科技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顶尖企业和研究机构。潘政志表示,“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举办会议时,不仅能使用滨海湾金沙的虚拟会议演播室、AI智能匹配系统等创新技术,更能借助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资源,策划技术对接会、创新孵化营等深度活动。例如2024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论坛,就通过融入本地创新元素,成为行业标准共建的重要平台。”
同时,在可持续性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,新加坡率先构建绿色会展标准。从滨海湾金沙的太阳能屋顶,到新MICE中心的低碳建筑设计,再到会议期间的碳中和认证服务,新加坡将ESG理念贯穿会展产业链。“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,而新加坡的绿色会展设施和全流程碳中和服务,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。”潘政志举例道,“谷歌、微软等跨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峰会选择新加坡,正是看中我们在绿色会展领域的布局。”
面对亚太区MICE市场的竞争,潘政志强调新加坡的差异化优势:“除了联通性、创新性、可持续性三大核心优势,新加坡稳定透明的政府治理、法治体系,也是企业选择我们的重要原因。这种信任与安全的城市品牌,让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、安利(中国)领导力研讨会等活动持续落地。”
展望2025-2027年的短期目标,潘政志表示新加坡旅游局将聚焦三大方向:“首先是提升中国MICE客群规模,借企业出海机遇推动高端、大型活动落地;其次是深化与中国行业协会的合作,通过拓展与中国行业协会的合作伙伴关系,将新加坡打造成亚太地区行业交流的核心枢纽;最后是持续创新产品,优化景点+MICE、Bleisure等特色模式,开发更多定制化产品,满足中国企业多样化、品质化的会奖需求。”
结语:新加坡通过整合核心资源构建服务中国企业的会展生态,中国市场以流量和活动支撑新加坡枢纽功能。这种基于政策、市场与产业优势的协同,既体现于大型活动落地,也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双向支撑。也许,随着新加坡相关战略推进,双方功能性互补将进一步提升。
英国脫欧僵局这场大戏如何收场?除了脫欧派,留欧派,还有三百万在英国生活的欧盟成员国的移民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(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、未成年人举报) 举报邮箱: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