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产销强劲增长态势,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。新能源汽车对高强度钢的需求显著提升,优特钢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占比持续扩大,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。轻量化设计减少了单车用钢量,但对高强度钢、双相钢等特种材料的需求显著增加,推动了钢材市场的结构性优化。未来,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和高强度化将继续推动优特钢市场的扩容,为钢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。
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表现强劲,全年实现3128.2万辆和3143.6万辆的产销量,同比增长3.7%和4.5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,产销双双突破1200万辆大关,市场渗透率达到40.9%。进入2025年,新能源汽车增长势头延续,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49.05%,头部企业长安等新能源车型占比已超过33%。
从材料应用角度来看,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推动了钢材应用结构的深刻变革。传统燃油车单车用钢量约为900kg,而新能源汽车通过轻量化设计,单车用钢量减少15%-20%。尽管如此,新能源汽车对高强度钢的需求显著提升,高强度钢占比从传统燃油车的30%提升至40%-50%。2024年汽车行业钢材总需求量约为2800万吨,其中优特钢需求量接近1000万吨,占比达到35%。那么汽车行业发展对优特钢行业产生的具体影响是什么,未来发展趋势如何?
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催生了新型优特钢需求。例如,电池包壳体采用DP980双相钢,电机轴使用GCr15高纯净轴承钢,充电桩支架选用316L不锈钢,这些特种材料的单价比传统汽车钢高出30%-50%。中信特钢000708)的2000MPa级超高强钢通过减薄厚度20%-30%实现轻量化,已成功应用于电池包防护结构,显著提升了材料性能。然而,铝合金在车门、引擎盖等覆盖件的替代使用导致低碳钢需求下降,尽管如此,底盘和车身骨架仍主要依赖高强钢,因其成本仅为铝合金的1/3-1/2且具有更好的可回收性,铝合金难以在这些领域完全替代高强钢,形成普钢减量、优钢增量的行业新格局。
区域产销差异导致钢材需求呈现显著分化。2025年上半年,皮卡出口同比增长41%,占行业总销量的52%,这类商用车型底盘大量使用42CrMo等高强度合结钢。与此同时,长三角地区新能源车企的集聚效应带动周边钢厂热成型钢产能扩张。例如,宝钢开发的铝硅镀层钢板可实现钢铝直接焊接,满足新能源汽车混合车身工艺需求。出口导向型车企更倾向于使用1500MPa级双相钢以提升碰撞安全性,这使相关车型的单位用钢成本较内销车型增加8%-12%。
2024年汽车出口量达到586万辆,同比增长19.3%,2025年预计出口量将突破620万辆。出口增长不仅带动了汽车零部件需求,也间接促进了优特钢消费,尤其是高强度钢在底盘、传动系统等部件中的应用。2024年优特钢均价为3884元/吨,同比下降7.46%,但铬钼钢等高端品种仍保持1100元/吨以上的溢价水平。普转优产能持续释放,2024年优特钢棒材产能达到8788万吨,较2023年净增长640万吨。2025年上半年产能突破9000万吨,目前棒材产能已达9348万吨,刨除拆除产能,较2024年净增长560万吨。镔鑫、中新、马钢等企业将螺纹钢产能转产小规格碳圆,加剧了直径60mm以下钢材的竞争。
2025年中美关税博弈对优特钢出口造成短期影响,1-4月对美直接出口量下降40%。不过,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开拓成效显著,2024年优特钢出口量同比增长21%至640万吨,占国内总需求的12%。以旧换新政策也拉动了商用车用钢需求,6月重卡销量环比增长15%,带动40Cr等传动系统用钢库存周转加快。汽车行业占优特钢下游需求的32%,其稳步增长为优特钢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支撑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可能导致单车用钢量减少15%-20%,这可能部分抵消产量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量。此外,夏季高温和年末淡季通常导致下游开工率下降,抑制优特钢价格上行,而年底的冬储博弈和限产检修增多则可能推动价格水平保持坚挺。
展望未来,根据中汽协预测,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50%,对应的优特钢年需求量将突破1000万吨。钢铁企业应重点关注电池包专用钢研发、电机硅钢片性能提升以及回收体系优化等问题。尽管当前汽车钢铁回收率达到95%,但高端优特钢的闭环利用仍存在不足。汽车行业通过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对优特钢生产产生双重影响。